江蘇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陳德勝)近日,一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揚州城昔日的平靜。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責任。揚州市教育局機關干部組成志愿應急服務隊,化身多面手,汲取正能量,摸排搜集人員信息、奔赴核酸監測點、深入中高風險區解群眾之困,攜手抗疫,共衛家園。
“媽媽去當志愿者了”
8月1日下午1點,炎陽炙熱。該局部分志愿者來到位于廣陵區曲江街道的揚州市電力修造廠核酸檢測點,加入第二輪核酸檢測志愿者服務中,測量體溫、查驗健康碼、行程碼,指導不熟悉操作的市民掃碼、看碼。“投身疫情防控一線,踐行初心使命、彰顯擔當作為,是每一位教育人的責任。”志愿者劉靜說。
“亮亮,媽媽去當志愿者了,打跑新冠肺炎這個細菌小怪獸,否則新學期你就不能準時開學哦!”“好吧,我乖著呢,把細菌小怪獸打跑哦!”孩子回答得十分干脆。志愿者劉永鳳是外地人,愛人也在志愿者崗位上值守,把8歲的孩子留在家里。夜里回家看到孩子正啃著餅干的孩子,劉永鳳心疼地抱起孩子抹起眼淚。56歲的省特級教師王恒富,從教育科研神圣的殿堂來到抗疫的戰場,喉嚨沙啞了,衣服濕透了,仍舊不知疲倦地堅守在抗疫第一線。
“我們做得太微不足道啦!”
8月5日早上5:40,揚州市教育局6名志愿者來到揚州市汶河小學西門街核酸監測點,配合這里的工作人員進行采樣信息登記。這是除醫務人員外,需要與市民近距離接觸,并且要直面唾液,具有高風險,需要嚴密防護的崗位。他們毅然穿上了防護服、隔離衣,戴上N95口罩、護目鏡、面罩、醫務帽,儼然一個個出征的英雄。貼試管碼、轉運箱掃碼、掃試管碼、身份識別登記、封管、封箱、移交轉運……每個人都重復著繁瑣細致、極需耐心的工作,有時遇到沒有身份證的居民,他們要對照戶口簿上的信息逐條錄入,身份證識別有誤時還要手動更正。
6個小伙子干了將近8個小時,厚厚的防護服內衣衫盡濕,汗水淌了一身又一身,頭發像剛在水里洗過一樣,手掌被汗水泡得皺巴巴的。為了配合核酸樣本采集,他們被驕陽炙烤的操場上不能走動、不敢上廁所、不能開個小差,一天下來共登記資料和移交樣本達1800多份。“我們多干幾分鐘,多采集幾組信息,同組的醫務人員就能更快地完成檢測。比起醫護人員和社區工作者,我們做得太微不足道啦!”志愿者郭文說。
晚上7點,黃碼居民核酸采樣開始了。“晚上登記工作我一個人來,這樣還可節省一批防疫物資呢!”黨員韋凱執意由他獨自完成采樣登記。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個人掃碼、登記、開管、封存,這樣無疑可以減少被感染的風險。見他執意如此,大家沒閑著一起協助社區完成其他服務工作。
揚州市教育局的志愿者們在黨的旗幟的引領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下到基層、走在一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打響疫情防控的阻擊戰。
(揚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