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小學 胡艷
戲曲是我所帶領的“朝天樂”班的班級特色,在新教育“我就是課程”理念的支撐下,它不斷地豐盈、發展著,由特色變成了底色。在這一底色的襯托下,我們開展了傳統文化與整本書閱讀相結合的古典名著閱讀課程——閱讀中華文化的書香“夢”。
第一回
讀名著識“紅樓”中人
巧用平臺網課共讀
“朝天樂”班五年級時,我從戲曲學習出發,做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選擇一本古典名著,作為班級整本書共讀項目。我選擇的是《紅樓夢》。
初聽到設想的人都很詫異: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怎么可能讀得懂《紅樓夢》?首先,四大名著是統編版五年級下學期的學習內容,由單篇課文延伸到整本書閱讀上,是對深度閱讀的一種探索。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王力先生在《中國現代語法》一書中引用的例句大多出自《紅樓夢》,說明熟讀《紅樓夢》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幫助。作家白先勇初讀《紅樓夢》也是在五年級前后,與經典的相遇,沒有太早,只有相見恨晚。
在做出共讀計劃后,我把統一購買的《紅樓夢》原著發給學生,準備在新學期正式開啟《紅樓夢》閱讀盛宴。沒想到,因疫情影響學生遲遲無法返校,于是,《紅樓夢》網課上線了。每天下午第三節課,便成了我們的整本書閱讀時間。
閱讀方式先以老師范讀加講解為主,我們從主要人物關系入手,將原文拆開揉碎講解。到第五回,學生開始對“紅書”語言熟悉了,朗讀便交給學生,每天由一名學生讀原文,老師配合講解。
第二回
詩詞錄制家校合作
“紅學”挑戰語數結合
除了集體閱讀,我們還開展了幾項活動。
一是錄制誦讀視頻。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自選角色,分工朗讀,制作《紅樓春趣》微課,不僅用于自己學習,還提供給其他班級。規模最大的一次是錄制第五回“太虛幻境”,從學生到家長,再到數學老師和班主任紛紛獻聲,閱讀視頻長達半個多小時。此后,“紅樓”誦讀逐漸成為一項自主選擇的閱讀活動。
第二個活動是“紅學”測試,我們準備了“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你認為誰是大觀園中最待不住的人?”這類腦洞大開的問題,讓學生發揮想象,道出自己對人物的理解,也檢測閱讀成果。
第三回
制作微課走出校園
書寫紅樓返歸書中
到了暑假,網絡閱讀繼續開展,每周一、周五晚上我帶領學生共讀《紅樓夢》,最多時有35個學生同時在線參與。
我們將課外閱讀與課內教學相結合,布置了兩項寫作任務:“同是紅樓夢中人”——以《紅樓夢》的寫人方法寫身邊的同學;“同寫紅樓夢中人”——寫你對“紅樓人物”的看法。暑假歸來,我們也收獲了滿滿的習作成果。
第四回
慶元旦群童占花名
飛雪日同誦即景句
晨誦時背《紅樓夢》詩詞,午讀時老師指導閱讀重點,課間自由閱讀……結合學校的各種活動,學生們的生活都與“紅樓”產生了交集。
2021年元旦,我們效仿“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以抽花名簽的形式互出紅樓考題、背誦紅樓詩詞、演唱紅樓歌曲,在“紅樓”氛圍中迎接新年。
一天早晨窗外下雪了,我帶領學生先到平臺賞雪,再回教室朗讀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窗外雨雪霏霏,室內書聲瑯瑯,在適合的天氣里讀書,真是“紅樓閱讀”最好的“打開方式”。
第五回
寒假題單引領自讀
自出題單大開腦洞
到了六年級,我們將獨立閱讀的權利交還給學生。2021年的寒假,我出題單,帶領25名學生開啟寒假閱讀。題單設計上,除了基礎的知識性問題外還設置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認識到,古人與我們之間的時空屏障是可以打破的。跨過了這道屏障,閱讀的樂趣便彰顯出來。
到了小學最后一學期,《紅樓夢》閱讀成了每周的固定課程。在習慣自讀后,大部分學生都能從故事情節、人物特點等角度出一些基本的閱讀題。也有學生出了跨學科類的創意型題目,將其他學科知識和生活實際引進“紅樓”的框架之中。
我們也穿插了不少有意思的活動,如“紅樓朋友圈”就是受網上一個帖子的啟發,由學生選一個人物,根據一件事發一條朋友圈。我們還建立“十二金釵群”“大觀園群”“詩社群”,并將當回的重要內容以一句話概括出來,制作“紅樓熱搜榜”……在趣味橫生的活動中,我們考察了學生對主要事件、人物關系與人物語言的綜合運用。
共讀《紅樓夢》的一年多時間,會留給他們怎樣的記憶呢?這一定不會是他們唯一一次讀《紅樓夢》,但這一次留給他們的烙印卻是不可磨滅的。
這是屬于我們“朝天樂”班閱讀中國傳統的書香“夢”,這個小小的“夢”印證著新教育的重要主張:行動,就有收獲;堅持,才有奇跡。閱讀的初心不為多么明顯的收獲,也不為追求功利性的奇跡,行動本身就是收獲,能善始善終堅持做好一件事就是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