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高新第四小學 田東英
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就有了歲月;童年遇見了書籍,就有了一場經由優美抵達崇高的旅程……
我們的故事從這盞燈說起。
一盞燈,點亮閱讀人生
每年的9月1日,我們都會為剛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舉行寓意深遠的點燈儀式。校長點亮象征智慧的閱讀之燈,班主任老師將孩子們手中的蠟燭燈一一點亮。上學的第一天,一手擎燭光,一手牽著爸媽,這畫面將成為永恒的記憶,為小學生活寫下浪漫而雋永的第一行。
四小娃的第一本書從繪本開始。開學前,家長志愿者為每個孩子準備好7本圖畫書,每天一本。每個班級根據自己的班級文化設計別具一格的圖書袋。每周一,孩子們都會按序號交換書袋,此后的時光里,每一個夜晚,孩子們都會枕著一個不一樣的故事入夢。這暖暖的夜讀,源自我們對家長的引領。朱永新教授曾經說,“陪伴、閱讀、習慣”這三者是家庭教育的重點。家庭教育是書香童年的原動力。很快,孩子們就喜歡并習慣用故事和畫筆講述生活、想法和情感。
隨著課程的深耕,項目組不斷豐富讀寫繪課程的內涵與外延。鄒炎老師的英文繪本課獨樹一幟,姬麗老師將繪本植入心理課堂。在核心素養的視野下,讀寫繪項目組打破學科邊界,搭建起一座多學科整合的讀寫繪“立交橋” 。
一節課,共建語言密碼
新教育倡導用儀式喚醒生命,我們的儀式課程往往選擇用書香作為底色。六年級畢業儀式有個好聽的名字——“薩哈拉之夜”。這個名字正是來自那本有趣的童書《特別的女生薩哈拉》。不用刻意解讀,每個四小孩子都懂得這是母校的叮嚀:做一個特別的薩哈拉吧!擁有夢想的力量,成為美好事物的中心。
這樣的語言,正是我們所有新教育人熟知的語言密碼。這樣的密碼源自我們共讀、共寫、共同的生活。
朱永新教授說:“要為每一個兒童尋找到此時此刻他最適合的書。”在研究借鑒新教育研究院“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的基礎上,四小共讀項目組利用坐標圖法, 幾經修訂,確定了四小學生必讀書單。按照書單,學校圖書室將每本書配足60冊,保證一個班級的共讀。除了學校圖書館外,班級讀書架、校園讀書角、“超星”電子閱讀機、每學年的圖書跳蚤市場……都讓書籍變得觸手可及。
每天中午30分鐘常態共讀,每月共讀1本必讀書目,導讀課、推進課、主題探討課的“共讀課程三部曲”有序推進……全方位閱讀生態的營造為我們帶來了幸福而完整的閱讀生活。
我們喜歡把主題探討課比喻成一團篝火。這篝火就是書中蘊含的真理和光。讀《綠野仙蹤》,就要理解帶上稻草人、鐵皮人、獅子,就是帶上智慧、愛和勇氣;讀《西游記》,就要努力探尋孫悟空的成長軌跡,樹立一個完美的成長榜樣。這樣的主題探討課不是對故事的簡單重復,而是在閱讀中看見更真實的世界和更豐富的自己。
一首詩、一部劇,與美好共舞
四小的早晨是從問安詩開始的。不學詩,無以言。一首首經典詩歌點亮孩子生命的黎明。從金子美鈴到謝爾大叔,從兒歌童謠到論語詩經,10多年的深耕與滋養,詩歌已經成為四小最鮮明的文化烙印。不論是大型慶典、交流活動還是校本課程,詩歌已經融入我們的血液,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記得沈陽軍區雷鋒班第23任班長薛步瑞曾來到四小三年級(2)班,孩子們用他們最喜歡的一首小詩歡迎薛叔叔的到來。在沒有任何彩排的情況下,詩歌的韻律就那樣自然、和諧地產生了。一名軍人和52個“小不點”的聲音默契地交織在一起,產生了一種奇異的共振。
如果說童話是一首至純至真的詩,童話劇就像一張網,匯聚熱忱,共創美好。童話劇課程是共讀課程的深化和共讀內涵的表達。我們動員師生、家長一起,在大閱讀背景下,通過精彩的表演讓一間間教室成為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尾聲
四小結緣新教育12年,是幸運更是幸福。它就像頭頂上夜空的月亮,或許并不耀眼,卻讓旅途光明。生命賦予了每個孩子一種可以抵達卓越的潛能,這一潛能最終能否轉化為花朵與果實,關鍵在于對歲月的堅守。讓我們在堅守中獲取力量吧,愿我們擁有三藏般的理想與原則,悟空般的神通與斗志,八戒般的樂觀與隨和,甚至白龍馬般的無言與負重,成為我們自己的超級英雄。